
秋日清晨沪深配,阳光透过金色的银杏叶洒在宏汇园社区的小径上。社区老年食堂那边儿,饭香味儿已经飘出来了,三三两两的大爷大妈慢悠悠往那儿走。再往远点儿听,老年大学那边儿歌声一阵阵的——咱们北京现在养老可是双管齐下,既管暖胃的汤,也管暖心的社区生活,这日子过得是越来越有奔头了。
您说在这么大的北京城养老咋办?其实啊,一顿热乎饭再加个兴趣班,这晚年生活立马就滋润起来了。
社区这小地方,还真做出养老大文章
可别小看社区这块地界儿。现在西城区搞的“双网融合”真挺靠谱,把老人需要啥和社区能提供啥完美对接上了。您猜怎么着?现在北京光60岁以上的常住老人就五百多万了,其中八十多岁和需要照护的都有八十多万。大多数老人都愿意在家门口养老,这社区的担子可不轻。
吃饭这事儿,暖了胃更暖了心
老人吃饭可是个大事情。东城区金鱼池社区想得忒周到,跟“御膳饭庄”老字号联手,还拉上社区卫生站,专门给老人定制营养餐。家庭医生提前把关,这待遇,绝了!
在西城区长椿街社区感化胡同3号院内开起了 “智能方”长者餐厅。老人们不仅可以在此吃到可口的饭菜,知道各种营养成分,还可以智能结算、人脸支付。取餐后,直接将餐盘放在智能支付系统机器上,屏幕随即显示饭菜名称及账单。老人们除可选择现金或电子支付方式完成结算外,还可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进行支付。椿树街道的椿萱食堂也不逊色,取餐区悬挂的价格公示牌一目了然,荤素同价3.18元/两,60岁以上老年人2.78元/两。

图源:搜狐网“北京西城”
“我们专门请了营养师制订每周食谱沪深配,所有菜都做了软嫩化处理。特别推出藜麦等健康主食和菜品,兼顾健康与美味,让老人们吃得无负担。”椿树街道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。
精神头足了,晚年生活更带劲
光吃得好不行,精神生活也得跟上。现在各社区活动真是花样百出,北京老干部大学还请来了中戏的老师教戏剧疗愈课,老人们演得起劲儿着呢!还有插花研学课,边闻花香边学环保,这创意我给满分。
西城区更会挖掘资源,走进宏汇园社区,一群特殊的身影正让退休生活焕发新生——老党员、老专家、老教师、老战士、老模范组成的“五老”队伍,成为社区里最活跃的银发力量。
在社区的文化活动室里,老教师们开设书法绘画课、合唱、舞蹈课,老专家讲解健康知识,老战士们组织环境清理,老模范们带领文艺活动,老党员们则成为社区治理的“智囊团”。“没想到退休后的生活比上班还充实!”一位正忙着掐丝的阿姨笑着说。社区非遗活动格外精彩,老人们在点翠、宋锦制作、掐丝珐琅茶盘等传统手工艺中找回创作的乐趣。
只见老人们戴着老花镜,小心翼翼地将铜丝掐成精美图案,或用彩沙填充点缀。在宋锦制作区,老人们将裁剪好的锦片按照传统纹样拼贴,再将珍珠点缀其间。“这可比看电视有意思多了!”活动现场洋溢着欢声笑语。
图源:宏汇园社区
更令人感动的是,“五老”们还自发组建了互助服务队。理发、陪伴、助餐,这些看似简单的服务,却让社区温情流动。一位享受过理发服务的老人感慨:“他们剪的是头发,带给我们的是暖心。”
宏汇园社区的实践证明,当银发智慧被激活,老年人不仅是文化传承的使者,更是社区温情的纽带。在这里,皱纹里藏着的是阅历,白发间闪耀的是智慧,晚年生活正绽放出别样的光彩。
十五分钟,养老生活圈真方便
现在推行“15分钟养老服务圈”,老人在家门口啥都能办。东城区把17个街道划成8个片区,养老资源统筹安排,党群服务中心和养老中心建在一块儿,办事特别方便。
医疗康养服务跟家政服务也都整合进来了,从看病到保洁足足70多项服务,在社区驿站一站搞定。龙潭街道还有支“夕阳手拉手”志愿队,70多岁的志愿者帮助80多岁的,这画面想想都暖心。
政策托底,养老有保障
北京在养老政策上真是下功夫了。《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》要求每个区至少得有一个公办养老机构,还特别照顾到那些家里有残疾老人的家庭,允许一起入住养老机构。
医养结合也越做越好,鼓励医院办养老机构,或者直接在养老院里设医疗点。市委副书记、市长殷勇在会上特别强调要搞好普惠民生,这话说到咱们心坎儿上了。
西城区试点效果明显,今年7月底已经培养了20支专业志愿队,公益积分攒了18.5万分,老人参与率涨了3倍!更可喜的是,现在很多老人都从接受服务变成提供服务的了,社区里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好风气。
从一口热饭到一曲歌声,从生活照料到精神慰藉,北京这套“物质+精神”的双保障让老人们在自家门口就能安享晚年。在这座大城市里,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不再是一句空话,而是化成了每天实实在在的生活。您说,这样的养老日子,它不香吗?
陈怡凝沪深配
恒汇证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